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,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,奋力建设旅游强市,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。
一、总体要求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,围绕省委“1310”具体部署和市委“433”工作安排,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,紧扣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,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大力发展人民满意、人民受益的旅游,推动阳江建设成为山海兼优、绿色发展、文化厚重的世界知名滨海旅游目的地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阳江实践提供有力支撑。
实施文旅投资在建重大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计划,力争到2027年,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280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突破260亿元,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,新质生产力赋能作用突显,现代旅游业体系基本形成。
到2030年,旅游业综合功能全面发挥,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,建成高水平旅游强市。
二、加强旅游发展布局
(一)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。加强区域联合,推动协同发展。加强与湛江、茂名的合作,利用和整合滨海旅游资源,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,携手开拓粤西旅游新局面,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。依托珠中江阳旅游联盟平台优势,着力共同打造“最美珠江西岸”整体旅游形象和区域精品旅游线路。加强北部湾城市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推动区域旅游品牌整合和服务一体化。依托广东滨海(海岛)旅游联盟,聚焦滨海资源整合,大力发展邮轮旅游、跨海岛旅游产品。支持各县(市、区)因地制宜发展新型特色休闲旅游项目,统筹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,提升乡村旅游品质,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(二)促进旅游融入重大发展战略。突出市场化、数字化、特色化、精品化导向,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彰显文化底蕴、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。推动文化+科技+金融全面融合,打造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,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。推动A级旅游景区、文化主题旅游饭店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的创建,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。落实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推动旅游与绿美阳江生态建设相融合,持续打造滨海旅游、乡村旅游、生态旅游、温泉旅游,推动乡村酒店和乡村民宿发展,整合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,促进旅游与文化、农业、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。
三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
(三)加强历史文化整理。开设阳江历史文化整理课题,深入加强对冼太文化、高凉文化、海丝文化等各类文化的研究和梳理,凝练其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核,为促进阳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开展“高凉菜”谱系的研究,大力发展“高凉菜”特色美食文化体验旅游,不断提高“高凉菜”的文化辨识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。继续推进“石望铸钱遗址调查与研究”“阳东大八古城发掘”等考古工作,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,找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。深入挖掘表竹村、潭簕村、边海村的红色文化资源,并依托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展馆、潭簕红色展馆、边海红色展馆打造红色旅游景区,加强红色文化陈列展览,弘扬红色文化。
(四)促进文旅双向融合。深入挖掘高凉文化、海丝文化、漠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,打造“请到阳江过大年”“绿能之都 海丝名城”等具有阳江辨识度的文化旅游品牌。发挥“南海I号”文化品牌效应,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为契机加强与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合作,扩大我市水下文化遗产的品牌影响力。以太傅路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,积极复兴一批特色商业老字号、工艺作坊,修缮一批典型居民特点的老宅大院,打造一批阳江特色文旅消费新场景。加快推进西濑风情街完善游客中心等设施建设,引入更多创意市集、艺术展览、深夜食堂、时尚潮店等文旅消费场景,打造成为夜间文旅旅游消费集聚区。
四、优化旅游产品供给
(五)打造世界知名滨海旅游目的地。大力推动以滨海旅游为龙头,以海丝文化为内核,集生态观光、休闲度假、乡村旅游齐头并进的旅游发展格局。打造海陵国际化旅游岛,对接粤港澳旅游精品线路、大湾区高铁“一程多站”、粤港澳游艇自由行等产品,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优选目的地。推动凌霄岩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东平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。支持条件较好的旅游景区、度假区、休闲街区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。
(六)全面提升滨海旅游。建好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以“南海I号”为核心资源,建设集沉浸式实景演出、互动式文化体验和休闲式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海丝文化主题园区,创新诠释海丝文化内涵。以海陵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,发展低空旅游项目,开展低空文旅应用试点示范。推进阳江南方航天港规划建设,发展航天主题旅游,打造阳江旅游新名片。推进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南方基地落户海陵岛建设,促进水上运动与滨海旅游融合发展
(七)积极发展温泉康养旅游。加快建设康养类旅游景区、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。推进阳西县沙扒镇月亮湾康养文旅新城、阳春市十里泉城等开发休闲养生、健康养老、医养结合的温泉旅游产品,推动阳西咸水矿温泉景区优化提升,打造康养温泉品牌。在保利皇冠假日酒店、海韵戴斯酒店、南海湾酒店完成温泉酒店改造的基础上,从平冈温泉引水入岛,发展温泉康养旅游,丰富海陵岛冬季旅游业态。完善职工疗休养制度,将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。
五、培育旅游经营主体
(八)加强龙头企业培养。积极落实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措施,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旅游市场体系,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、收购、重组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,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龙头企业、行业骨干企业,增强企业的带动能力。支持市内优质旅游企业参与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、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升级改造和运营,以合资、参股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的合作。鼓励有实力的科技、交通等企业跨界布局旅游产业。
(九)促进产业集聚发展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,按照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”的发展思路,实施广告服务、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等文化产业“强链、补链、延链”行动,带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、联动融通,促进文旅产业升级。
(十)推动重大项目建设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推动旅游转型升级。以旅游集散中心、休闲度假区和重要景区为重点,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。加快推进万豪、喜来登、悦榕庄、温德姆、希尔顿等高端酒店建设,打造高端滨海休闲度假酒店集群。谋划引进国际风筝文化展示基地落户本市,推动非遗文化与滨海旅游、研学旅游融合发展。谋划共建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南方基地,推动“旅游+体育”产业融合发展。整合海陵岛高山、沙滩、栈道、村庄、酒店、小景点等资源要素,打造海丝博览园文旅项目。
六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
(十一)构建多元旅游住宿体系。提升住宿承载能力,在4A级以上旅游景区、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等周边,市场化引进高品质酒店,提升五星级酒店、全球知名连锁酒店数量。鼓励各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发展品牌乡村酒店、特色民宿。培育打造以高品质酒店为引领、主题酒店为支撑、中高端旅游民宿为组团的住宿体系。
(十二)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完善阳江机场、广湛高铁阳江段、阳江港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。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衔接,推动将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标识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。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,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。依托交通枢纽,新建和改造一批功能完备的旅游集散中心。推动海陵岛交通标志牌、导示牌实现全域化中英文。
(十三)优化旅游公共信息和便民服务。以A级旅游景区、旅游度假区为重点,加强旅游服务中心、停车场等建设,借助科技创新提升智慧旅游服务。规划建设一批省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。巩固全市旅游厕所质量提升工程实效,打造更多智慧化、生态环保的示范性旅游厕所。推进旅游设施的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加强适应老年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设施便利化建设。
七、宣传推广引客入阳
(十四)加强旅游宣传推广。以珠中江阳、湛茂阳旅游联盟为契机,认真谋划阳江与珠江西岸城市、粤西城市旅游的深度合作,促成旅游资源共享、线路互推、客源互送、政策互惠等区域旅游合作,提升阳江旅游的影响力。利用广交会、旅博会、文博会、刀博会等国家和省重要会展平台和各大主流媒体,加强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及企业形象宣传推介。依托各类节庆、会展活动、体育赛事,搭建文化旅游体育宣传平台。支持文化旅游体育企业和相关项目参加国际性文化和旅游、体育展会。建立“传统媒体+新媒体”立体营销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,加强数字化营销,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,以目的地旅游新形象新品牌新产品重振旅游消费信心。
八、营造良好旅游环境
(十五)加强文旅消费引导。积极以小长假和各类节日为重点,开展促文旅消费季活动,鼓励文旅企业实施门票减免等促销优惠活动,以活动促人气、促消费。优化文旅消费环境,加强文旅消费引导,使居民树立健康、科学、理性的消费观念,转变消费模式,不断提升文旅消费能力。
(十六)维护旅游市场秩序。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,营造友好旅游环境。健全跨部门旅游市场投诉举报和执法协作机制,坚决打击各类价格欺诈、哄抬价格等行为。规范和加强涉旅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,维护全市旅游发展形象。实施A级旅游景区、旅行社、星级饭店等经营主体信用评价、风险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。
(十七)强化旅游安全管理。联合开展旅游行业安全检查,督促旅游经营单位(场所)落实主体责任。强化值班值守和安全提醒教育,完善应急预案,做好人流、车流动态监测引导。抓好重点场所、特种设备、高风险项目等安全监管,全面排查化解风险隐患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,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。
九、强化旅游发展保障
各级、各相关部门要将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域性、全局性工作,切实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形成党委领导、政府推动、部门协同、全社会参与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旅游发展格局。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,积极争取国家政策、资金支持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。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用地用林用海政策,将其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,统筹考虑旅游产业项目布局,依法依规保障旅游项目合理需求。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和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,优化信贷管理,提高办贷效率,支持文旅设施建设运营。强化人才智力支撑,培育、引进一批高素质旅游人才。加强政策发布和解读,全面展示各地旅游发展的成果和经验,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。